查看原文
其他

吴诗玉:诗意语言的文化越境

当代外语研究 大民说英语 2021-09-19

武汉疫情蔓延,牵动世界,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盒上印有“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舞鹤市捐给大连的物资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发大陆网络刷屏。这些古诗词本是“我们的诗词”,更引发了国内不少民众对自己文化修养的汗颜,也有学者指出,这些诗词多是中国留学生帮忙筛选,日本普通民众也达不到如此高的文化素养。但大疫当前,这些争论可以搁置一边,这些诗意的语言毕竟慰藉了我们焦灼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比邻的善意,这是让人温暖的事。

 

中日之间隔着国境,隔着政治制度,还隔着历史,身体尽管受限,心灵则可以轻松跨越边境而进入异域的国度,而引导人们穿行的是,并非地理的方向,而是心灵中的憧憬和好奇,在此意义上,中日间文化时常彼此越境,互相成为彼此的“他者的表象”。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我们批判这些“想象的他者”同真实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又发现“想象的他者”又是内观的一面重要镜子,而且文化越境时产生的碰撞,会激发两个文化的鲜活反应,产生不可思量的效果。为此,当这些越境而去的诗歌再越境而回时,形成了我们对自己语言新的关照。


海德格尔划分了三种语言:第一类是日常语言,它本来是混沌而有诗意的,但人们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泯灭了其中的诗性,而诗意的丧失又使得日常语言失去了核心内涵,变成日常絮絮叨叨言谈,导致“我们任我们所意味的东西未被说出,并且在没有对之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经受那些瞬间,在其中,语言本身凭其本性从远处而来稍纵而逝地触及我们。”第二类是理论语言,包括我们现在学术上使用的技术化语言,它是自然语言的形式化处理,在此语言变成了信息,导致在现实世界中语言的本性丧失,语言不再是塞壬的歌声[1](Sirens’ song),也不是神的启示,更不是人的诗篇,而是变成了约定的符号。


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类语言,即纯粹语言。所谓纯粹指的是语言只是自身的展开,并非为表达事物。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诗意语言才最接近于语言的本性,或者说就是语言自身本性的揭示,因此是纯粹的语言。海德格尔认为它不是言谈,也不是创立,而是敞开了世界的意义,建立历史的真理;它关涉于人的存在,是人的家园。在此,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语言建立在倾听而非述说之上,他认为在古典时代,诗意语言是倾听荷马所写的缪斯吟唱,在中世纪是倾听上帝的声音。

 

此次越境而来的诗句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意语言”,经过文化的再传,重新流入日常语言(以网络用语为代表)和理论语言(以新闻用语为代表)所垄断的中文世界。这些古诗并非廉价的叙谈,也不是技术化的说教,而是需要我们倾听的语言,是“从同一源头涌出的东西在此对话中咏唱”。这些在古典时代的诗向我们展现了中文语言的本性,使麻木的我们再次产生对语言的颤栗,也让我们反思现有的言语模式,倒逼我们再次去聆听古典的诗意。

 

注释:


[1] 根据希腊古典神话,塞壬是一群居住在一座有很多岩石的海岛上并能够唱出甜美歌声的女妖。她们的歌声是如此的美妙,以致于摇船而过的水手们都会情不自禁被深深迷住,结果船只撞上海岛的岩石,船毁人亡(见吴诗玉、涂鸣华 2014)。

 

参考文献:


吴诗玉、涂鸣华.2014.古希腊神话的现代解读[M]. 上海/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作者简介:


吴诗玉,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擅长使用R进行数据处理,多变量回归分析等。


文章来源:原载《当代外语研究》2020年第1期,卷首语,推送已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原载期刊准,转发请注明“大民说英语”及文章来源。


【往期回顾】

杨枫:学术与思想交相辉映——从英语专业大讨论谈起

杨枫:学者的光芒与锋芒

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

査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黄新炎、许钧: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


【热点推荐】

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资料包(8份)

英语专四专八考试将延期举行,请告知身边的同学!

2019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发布通知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